中文|English
Location:Home > About Us

 

“做大伸长变强”应对高油价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2011-04-18 09:29 ]  
 
 
 
 
加快成品油储备库建设,增强石油市场供应保障能力。夏喜林 摄


  我国石油资源短缺,对外依存度较高。目前,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进口石油总量已占到消耗总量的55%。国际原油价格如今已超过每桶100美元。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不断攀升的国际油价,不仅阻碍了全球经济复苏,而且增加了我国能源进口成本,国内炼化企业承受着巨大的成本压力。

  本期《炼化周刊》推出专题,剖析炼化企业如何在高油价时代,求生存、谋发展。

  2011年一季度,不断走高的国际油价让国内炼化企业措手不及,原料成本上涨给炼化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营压力。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信息与市场部主任赵志平指出,一季度,石化产业中炼油业销售利润率仅为2.9%,低于全部工业销售利润率3.1个百分点。

  据金银岛原油及天然气市场分析师蒋令西预测,受地缘政治和美国即将到来的成品油消费旺季等因素影响,国际油价近期还将在高位动荡。这预示着炼化企业要做好过紧日子的准备。那么紧日子怎么个过法?高油价时代,炼油企业怎样提升营利能力?

  大船出海 增强“免疫力”

  中化集团公司原总地质师曾兴球指出,在国际油价走高的背景下,世界整个炼化行业利润都很微薄。而国内成品油价格没有理顺给炼化企业带来更大的经营压力。因此国内炼化企业要抛开老路子,根据国际炼油发展步子进行调整,首先就要“做大”。

  炼油装置大型化是世界炼油行业的一大发展趋势,装置规模大型化可大幅降低成本,提高企业营利能力。此外,大型装置产生的能耗也少,节能减排效果明显。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海丰指出,在炼油装置大型化上,我国和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世界单套常压蒸馏装置最大生产能力为1750万吨/年,而我国装置最大生产能力为1200万吨/年;国外最大催化裂化装置生产能力为600万吨/年,国内装置最大生产能力为350万吨/年。

  近几年,国内炼化企业积极向装置大型化发展。经过新建大型炼厂和现有炼厂的改扩建,近年来我国炼厂平均规模不断扩大,一些大型炼厂生产规模跻身世界级规模之列。2010年,世界炼厂平均规模为662万吨/年,中国石化炼厂平均规模达到670万吨/年,中国石油达到592万吨/年。我国目前在建和拟建的炼厂都是千万吨级以上规模。

  为了提升炼化行业竞争力,国家发改委发文要求2011年要淘汰100万吨及以下低效、低质落后炼油装置,积极引导100万吨~200万吨炼油装置关停并转,防止以沥青、重油加工等名义新建炼油项目。

  在政策调控和市场利益引导下,地方炼厂纷纷舍弃“小舢板”,做大船出海,提升自身竞争力。赵志平指出,目前山东和华南地方炼厂已有1亿多吨炼油能力。通过改造升级,炼油能力已不再属于国家淘汰的“小炼油”范围。

  延伸链条 补齐短板

  当高油价把炼油行业变成“微利”时,向下游延伸、做强化工成为国外很多炼化企业重要选择。换句话说,就是做到炼油化工一体化,“吃干榨尽”炼油剩下的东西,变废为宝。

  曾兴球指出,近几年我国炼油企业开始积极向下游和精细化工领域延伸,并取得丰硕成果,但步伐还不够快。炼油“废品”能被最大程度消化掉,而且加工出的产品经济性与高附加值产品相差很大。

  长期以来,我国炼化行业存在“大炼油小化工”的问题,产业布局和规划不尽合理。把产业链条延伸,打造炼化一体化,把短板补齐,做强化工,成为当下我国炼化企业急需掌握的“致富经”。

  中国石油规划总院炼化所所长孙宝文指出,炼化一体化不只是针对企业来说,更多是指区域炼化一体化。日本东京湾、美国墨西哥湾等都是世界级炼化一体化基地,生产能力在行业中占据重要位置。我国炼化企业也应朝着集约化、园区化方向发展,提高一体化程度。

  目前,国内大型油公司炼化一体化发展迈出的步子比较大,近几年开工建设的多是炼化一体化项目,一些老石化基地也朝着炼化一体化方向改造。但从整个国内来看,我国炼化业务发展还呈现“遍地开花”的现象,一体化水平并不高。

  孙宝文认为,我国在炼化产业布局上要注重科学谋划,应围绕交通便利的地方和“四大战略通道”进行布局。目前,一些并不具备条件的内陆城市也在建设石化园区,存在一定盲目性。

  内涵式发展 做强炼化

  在面临冬季严寒、油价高企和工程建设“两线作战”诸多挑战的情况下,中国石油呼和浩特石化公司今年第一季度多项技术经济指标仍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实现了“开门红”。

  不同炼化企业虽情况各异,但是应对高油价,实现内涵式发展是必由之路。所谓内涵式发展就是在轻质油收率、综合商品收率、炼油加工损失率和单位能耗等炼化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上下工夫,抓住科技创新和精细管理的主线。

  近年来,我国轻质油收率逐渐提高,2005年中国石油轻质油收率71.8%,中国石化为73.8%,而2010年分别达到76.6%和75.79%。目前,中国炼化企业整体轻质油收率在74%左右,国际一般水平是80%,国际先进水平已达到83%以上,差距仍然很大。

  徐海丰指出,轻质油收率提高1个百分点,对我国每年加工5.2亿吨原油来讲意义重大。炼油企业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快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提高关键炼油装置的轻质油收率。同时,优化工艺路线,建立合理、完善的深加工配套装置体系,进一步提高重油深度转化能力。

  此外,优化产品结构,提高高品质炼油产品比例,生产经济效益更好的产品也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捷径。如果装置能“吃杂粮产精品”,还可进一步提升炼化企业效益。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周修杰指出,由于我国石油资源短缺,对外依存度较高,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国内炼油和化工企业要增强自己的市场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可以尝试寻求天然气、煤炭等其他能源代替部分石油,并积极参与非常规能源和新能源开发利用。

  作为能源消耗大户,炼化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大有潜力可挖,亦是“曲线赢利”。提高加热炉的平均热效率、减少动力锅炉燃煤和瓦斯消耗量等,处处体现着效益。

  高油价下,炼化企业过“紧日子”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把“紧日子”过成“平常日子”,就是炼化企业走科学发展、内涵式发展的路子。这并非是权宜之计,应是长远之计。只有这样,炼化企业日后面对更大的市场风浪才能平稳度过。

  【案例分析】

  锦州石化:效益优先 增产厚利产品

  中国石油网消息 (记者 张一峰)“十二五”开局之年,锦州石化公司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步伐,通过实施生产优化、结构调整等措施,促进了企业生产经营高质量、快速发展。今年一季度,锦州石化完成原油加工量173.46万吨,主营业务收入87.59亿元,来料加工业务收入1.1亿元,非主营业务赢利1590万元,实现了打造精品炼厂的工作目标,生产高点起步、高效运行。

  受北非和中东局势动荡影响,今年年初以来,国际原油价格一路攀升至每桶100美元以上,炼油企业生产经营面临严峻挑战。在宏观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的情况下,锦州石化把灵活选择原油加工路线、优化产品结构和销售方式作为效益增长的突破口。

  实施资源优化,提升创效能力。锦州石化按照“安全必保、效益更好”的工作目标,确定装置优化运行方案。在此基础上,加强预测分析和前瞻性指导,对策根据市场变化迅速到位。在稳定陆上资源基础上,锦州石化积极争取大庆原油和海洋原油,确保海洋运输能力达到上限,实现加工能力最大化。今年一季度,锦州石化海洋原油进厂35.25万吨,同比增加77.16%;大庆原油进厂62.85万吨,同比增加22.34%。

  锦州石化坚持效益优先,一次加工按照“宜轻则轻、宜重则重”原则,实现原油加工的“高来高走”。催化装置按汽、柴油生产方案组织生产,通过合理搭配二次加工装置原料组成,稳定常减压和催化装置生产。在天气转暧、瓦斯资源增加的情况下,锦州石化逐步降低二套常减压、焦化装置加工负荷,使资源更多流向催化装置。通过系统资源优化调整,保证了加氢裂化装置平稳运行,生产的负20号柴油满足了区域市场需求。

  今年一季度,锦州石化生产93号汽油23.61万吨,同比增加21.35万吨;高标号汽油比例同比增加43.78%。

  锦州石化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增产高附加值产品。锦州石化合理组织炼油、化工生产,通过增加原料互供、积极开辟外部资源等举措,保资源、保生产。常减压装置严格控制反应条件,增产重整原料;重整装置生产提高生产负荷,增产高辛烷值汽油。锦州石化紧紧把握顺丁橡胶具有加工效益的机会,实现满负荷生产。一季度,锦州石化生产顺丁橡胶9869吨,同比增加1372吨。这个公司还积极发挥特色产品优势,实现增产增效,一季度生产煅烧针状焦、煅烧普焦2.85万吨,石油针状焦1.08万吨。

  锦州石化兼顾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积极开展来料加工业务,大幅提升企业整体营利能力。今年一季度,这个公司以来料加工的贸易方式完成进出口总量44.16万吨,实现收入1.1亿元。

  吉林石化:持续创新 布局精细化工

  中国石油网消息 (记者冯立波 特约记者张晓君)截至4月8日,吉林石化公司30万吨/年含硫废水制酸项目投产运行210天。通过废水有效治理,吉林石化回收硫酸近9万吨,实现了“硫”的循环利用,创效4000多万元。这是吉林石化坚持技术创新取得的可喜成果。

  以项目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提升企业发展质量,是吉林石化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打造千亿元产业基地”目标的系列举措之一。这个公司把今年确定为“创新年”,结合企业实际,着力破解总量和结构的矛盾,解决炼油二次加工不匹配、炼化不匹配、乙烯上下游不匹配等瓶颈问题,在“炼”字上调结构、挖潜力,在“化”字上推进高端化、差别化发展,对标先进,补齐短板,高水平推进炼化一体化进程,提升炼化业务整体效益。

  为了应对成本上升带来的挑战,吉林石化坚持“技术先进、市场广阔、回报率高”的原则,大力实施项目建设,提升企业科学发展能力。4月初以来,吉林石化年40万吨ABS项目和年32万吨苯乙烯等项目加紧实施。项目建成后,吉林石化在合成橡胶、合成树脂、ABS、特种纤维、乙烯等领域竞争优势显著提高。为了做强化工,延伸产业链,这个公司还规划了新材料、新能源、特色精细化工发展布局,形成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吉林石化紧紧围绕生产瓶颈,大力开展炼油结构优化、丙烯腈深加工等研究,解决炼油装置达产达标、丙烯腈装置满负荷运行等问题。吉林石化针对生产瓶颈进行项目改造,确保合成氨油改气等项目今年开工建设,70万吨乙烯裂解炉节能改造等项目建成投产。

  吉林石化始终坚持节能和减排并举,效益和环保齐抓,加快清洁生产步伐。这个公司通过实施乙二醇装置废热锅炉改造、乙烯装置老区裂解炉改造等节能节水项目,以及完成染料厂苯酚废水点源治理等重点清洁生产方案,在企业经营规模增长33%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COD排放总量下降39%,石油类排放总量下降45%,出水COD浓度稳定控制在72毫克/升以内。目前,吉林石化61套主要生产装置均通过吉林省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乙二醇、乙烯、ABS等9套装置通过了中国石油组织的清洁生产审核验收。

  随着20万吨/年二氧化碳回收、年处理能力200万吨粉煤灰和废渣制作建筑材料、2万吨/年硫黄回收等项目的顺利实施,以及碳五回收分离和下游深加工等项目的稳步推进,吉林石化废物利用水平切实得到提高,产业链设计、公用工程、物流传输、环境保护一体化管理迈上新台阶,夯实了企业发展基础。

  【他山之石】

  杜邦:发展生物技术 迈向新领域

  中国石油网消息 (通讯员 顾定槐)3月底,杜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柯爱伦(EllenKullman)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1年会上称,生物技术的创新应用,足以应对油价上升带来的影响。未来20年,生物技术将推动从工程塑料到先进纤维合成材料、生物燃料等诸多领域的创新,使这些产品的生产和使用过程更加环保。

  柯爱伦表示,新世纪以来,全球经济显现新的发展趋势。中国提出转变发展方式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对保证更强劲的增长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她建议,化工企业应共同努力,充分利用生物技术,促进中国经济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

  中国的“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强调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其中工业升级改造是重要内容。柯爱伦指出,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生物技术将起到引擎的作用。

  目前,全球生物技术应用广泛。据柯爱伦介绍,在工业领域,杜邦利用生物技术,采用可再生原料来生产特殊化学品,减少人们对消耗型资源的依赖。如杜邦—泰特利乐生物基产品公司,以可再生原料生产特殊化学品制成衣服、地毯、汽车零件、化妆品,乃至航空防冻液等各种终端消费品,深受用户青睐。杜邦公司致力于开发生物燃料,凭借新技术使之成为有竞争力的石油替代品。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全球生物燃料市场预计超过1000亿美元。“由于生物技术开发的复杂性和专业性,没有一家企业或机构能独力完成相关研发工作。生物技术的未来将是合作与协作的未来。”基于这一认识,杜邦公司在这一领域中努力促成各种形式的合作与协作。

  十多年来,杜邦公司已转型为一家科技企业,为全球提供以科技为基础的产品及服务。柯爱伦说,杜邦公司的宗旨是致力于创造可持续的解决方案,让全球各地的人们生活得更美好、更安全、更健康。

  “在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前景十分广阔。中国纤维素原料资源丰富,每年秸秆资源的可获得量为3.7亿吨。丰富的生物质原料资源是生物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同时也为农民通过出售作物秸秆增加收入创造了机会。”柯爱伦说。

  在生物技术领域,杜邦公司与中国企业合作,实现快速发展。在生物质材料方面,2006年,杜邦与张家港美景荣化学工业公司合作生产杜邦Sorona聚合物。这是该新型生物质材料在亚洲首次实现商业化生产。

  中国计划到2020年通过采用非粮材料为原料的技术,生产约2500万吨生物燃料。柯爱伦表示,杜邦中国公司希望能在这方面发挥作用。她透露,杜邦—丹尼斯克纤维素乙醇公司以其开发的最佳技术方案,已将非粮纤维素转化为乙醇。这家企业目前进入技术特许经营和生产实施阶段,正在寻找中国合作伙伴,使生产非粮生物燃料成为现实。

  【业内声音】

  健全市场体系理顺价格机制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信息与市场部主任 赵志平

  近来,北非和中东等主要原油产区政局动荡,国际油价再度急升,纽约、布伦特等市场原油价格突破每桶100美元。国际油价高位攀升和我国石油资源相对不足的现实,让国内炼化行业承受着巨大的成本压力。

  4月7日,国家发改委宣布今年第二次调整成品油价格。在防通胀任务繁重的2011年,发改委做出此举可谓艰难。

  2010年,我国炼油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3.16%。今年随着油价不断高涨,一季度我国石化产业炼油销售利润率为2.9%,低于全部工业销售利润率3.1个百分点。国内炼化企业面临亏损压力。

  我国炼油技术水平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且人工成本相比发达国家要低,影响炼油企业利润的主要因素是原油价格和成品油价格。

  目前,我国在国际油价上缺失发言权,国内原油价格只能跟着国际市场走。国家发改委成品油定价重要依据是2009年实施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这个可以称之为油价因素。另外,调价与否还存在一个非油价因素。发改委要综合考虑国内通货膨胀、居民消费能力、收入水平等多方面因素。两方面因素一起决定着成品油什么时候调,调多少。可以说,我国成品油调价大多是延后的,而且调整幅度不到位。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国成品油价格还没有市场化。只有成品油价格完全市场化后,炼油企业才能通过改变市场供应量来影响成品油价格。成品油价格没有理顺是部分炼油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当前形势下,炼化企业要求生存、谋发展,走出高油价的“泥潭”,更重要的是在自身上做文章。国内炼化企业要正视困难,迎接国际高油价攀升带来的挑战,必须走转型升级之路。在炼油和石油化工领域,技术进步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我们只有靠技术创新,靠高附加值产品和产品多元化应对高油价,从而规避市场风险。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还处于发展阶段,成品油价格调控是必须的。国家要站在全局,从广大民众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权衡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因素,从而做出调价举动。这是我国在市场化过程中的必经之路。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不断健全市场化体系,成品油价格也会得到理顺。炼油企业利润空间最终可以通过成品油销售环节得到体现。

  目前,我国成品油价格虽然有不尽合理的地方,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正在朝着市场化的目标前进。这条路我们可以走5年、10年,甚至更长,但只要坚持走下去就有理顺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