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提升纵深行
|
中国石油管道完整性管理系统应用纪实 |
5月9日,中国石油管道完整性管理系统(PIS)顺利通过验收。
基于管道完整性管理这一世界先进管理方法,管道公司科技研究中心开发了PIS系统。这一系统于2011年2月上线试运行。
随着中国石油管道完整性管理工作的逐步推进,PIS系统已成为基层管道工作主要业务管理平台,对推进精细化、信息化、规范化管理,减轻基层人员负担发挥了巨大作用。
PIS系统的应用对管道数据管理具有革命性意义,油气管道走进了“大数据”时代。
数据管理:从静态到动态
传统的管道管理模式是纯粹的静态数据管理。PIS系统则变被动为主动,把静态数据与日常管道业务紧密融合,以数据为基础,采用风险评价、管道完整性评价等手段,实现数据采集、高后果区识别、风险评价、完整性评价、维修维护和效能评价6步循环,具备完成各种数据采集、分析和决策支持等功能。
管道公司大庆分公司管道科科长仲权伟对记者说:“日常工作中的电位测试数据、第三方施工等动态信息都录入系统,对数据查询和管理非常重要。比如第三方施工,漠大线、庆铁线等多条管道分别由不同站队管理,查找数据非常麻烦。现在,只要在PIS系统里直接输入第三方施工,所有管道第三方施工信息一目了然,动态变化即刻显现。”
PIS系统实现管道管理从传统向信息化转变,从粗放向精细化转变。现在,管道管理部门当天就能掌握站队巡线、设备运行等情况。此前,这些信息都在站队存放,管理部门只能进行不定期检查。
仅一年时间,PIS系统已经覆盖天然气与管道分公司及辖属5家地区公司、56家分公司(管理处)、523个基层站队,总计2338名系统用户,管理管道里程4.2万余公里,累计整理、入库管道基础数据500万个。
业务管理:从分散到统一
传统管道管理的弊端是孤立地应用具体技术解决突出问题,如探测、预警等。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各分公司对数据记录的不同要求和个人记录习惯不同导致数据记录格式、内容等得不到统一。PIS系统则对内容、流程等各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通过PIS系统录入数据,使各类信息报表形成统一模式,进一步促进了管理规范化。
站场是管道数据的第一来源。现在,站队的管道保护工人只要每天把恒电位仪测试、管道巡线等日常工作数据录入PIS系统,管理人员就可以在系统里看到,并对基层上报的数据进行归纳、审批,做到管道数据及时共享、上下贯通。
“PIS系统的最大作用体现在连续性和可持续性。秦京线运行37年来,线路数据管理一直是个短板。之前都是纸质档案,人员流动快,很多数据查找起来非常麻烦。PIS系统实现了数据共享,不存在信息丢失的问题。” 秦皇岛分公司管道科科长刘军对记者说。
管理理念:从应对到预防
传统的管道安全管理是被动的应对管理,管理相对分散,系统性不强。PIS系统则充分体现了管道管理与生产的深度融合,对运行过程中的危险因素进行识别,提前采取预防措施,控制管道运行风险。与传统安全管理相比,其最大特点是主动维护和事前预控。
据管道完整性管理系统技术人员介绍,PIS系统上线以来,用户登陆67.8万次,发起流程71.8万个,流转节点253.6万个,填写表单216.6万张。在中国石油范围内,系统识别出6000多个风险管段,通过对每一项风险进行评价并及时采取预防措施管控风险,实现了管道风险基本受控。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相对传统安全管理,PIS系统是管理理念和模式的转变。管道公司已经认识到完整性管理在预防性维护方面的重要性,并将完整性管理融入体系中。这意味着完整性管理已成为管道公司日常管理的核心内容。
相关阅读
管道完整性管理系统(PIS):是中国石油在经历多年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后,为管道企业量身打造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信息系统,填补了国内管道完整性信息化管理的空白。PIS系统按功能划分为业务管理、技术支持、效能管理和基础信息管理4个子系统,包括工作管理、管道完整性管理方案、风险管理、腐蚀防护、灾害防治、管道保护、维修维护以及事件管理等183个功能模块。
PIS系统以管道完整性管理理念和中国石油管道业务为基础,实现管道数据集中管理存储和完整性管理业务流程信息化,为保证管道始终处于可控状态提供了技术支撑。